多宝体育-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多地分流中小学教师背后
2025-09-30多宝体育,多宝体育官方网站,多宝体育APP下载
看着学校里的新生越来越少,对于转岗,刘晓安早已做好心理准备。她原是湖南省永州市某乡镇初中的老师,不久前通过转岗考试,开始在当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。
今年8月,刘晓安所在的县政府发布公告,为解决教师富余问题,将面向45岁以下在编教师,公开选聘一批县直及乡镇(街道)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。刘晓安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这是该县首次开展教师到事业单位的转岗考试,“大多数教师持观望态度,实际报名人数比计划招聘人数还少十几个,竞争并不激烈”。她观察到,报名者多为乡镇中小学的年轻教师,而县内高中教师相对紧缺,若想转岗,须经学校领导同意。
随着学龄人口下降,湖南永州、娄底、衡阳、株洲等地相继发布公告,着手分流中小学教师。一方面,在教育系统内部,将小学富余教师跨学段调到中学,或将乡镇过剩中小学教师跨地区调到城市;另一方面,通过考试,把教师转岗至教育系统外的事业单位。多位受访教师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相比跨学段、跨地区的统一调配,转岗到事业单位,是他们能把握的、主动性更强的选择。随着分流压力加大,转不转、什么时候转,成了他们当下面临的抉择。
2022年秋季学期,刘晓安所在的初中每个年级有3个班,共410名学生。去年秋季学期开学时,初一年级缩减为2个班,全校仅剩330名学生。今年9月,这所初中与当地一所小学合并,被合并的小学一、二年级都只有1个班,每班不足40人。
“学龄人口减少,加上生源流向城市,乡镇中小学首当其冲。乡镇教师过剩后,我们迟早要转岗,要么去其他事业单位,要么考进县城里的学校。”刘晓安说。她的一位同事考到县里当老师后,既要带5个班的课,又要兼任班主任,工作压力骤增。这让她对到县城任教心存犹豫。
转岗前,刘晓安还兼任班主任。从教近五年,除了教学,她还常被要求参加公开课竞赛、班级评比等活动,“跟着大家一起‘卷’”。在乡镇学校,留守儿童占比不低,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缺失,让她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。长期的焦虑让她的身体亮起红灯。对于偏“佛系”的她来说,相比学校,事业单位显得更有吸引力。
8月中旬,看到县政府的通知,刘晓安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机会。她用不到一周备考,凭借排名靠前的笔试成绩,选到了心仪岗位。转岗后,工资变化不大,虽然没有了寒暑假,但压力小了许多,她感到“前所未有的轻松”。
刘晓安算是当地“第一批吃螃蟹”的人,而多数教师对是否转岗仍很纠结。至今,她的前同事还常向她打听情况,想了解第一批转岗教师的待遇。“职称、工资和寒暑假是大家最在意的。尤其是职称较高的教师,转岗后职称可能会降级,到新单位晋升空间有限,工资也会下降。”刘晓安分析,还有一些教师习惯了教学工作,担心自己难以适应事业单位,一直没下定决心。
类似的转岗政策,已在湖南多地开展。8月4日,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公告,为缓解教育系统人编矛盾,面向全县在编在岗中小学教师公开选调230人,进入县直和乡镇所属事业单位。这230个岗位分布在近140个单位,包括衡阳县图书馆、衡阳县融媒体中心等。
在衡阳县任教约10年的小学教师沈娜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考试,符合条件的老师都可报名。据她和其他几位当地的乡镇教师观察,入职年限较短、年龄较轻、职称较低的教师,转岗意愿往往更高。
衡阳县的这次选调根据成绩排名,分为两批转岗,首批入围的230名考生中,最终只有149人选岗,第二批又有三四十人转岗,合计约200人。沈娜参加了第二批选岗会,她介绍,选岗是双向选择,虽然当时也有县城中心地区的岗位,但不少心仪岗位在首批选岗时已被挑走。“如果单纯为了个人发展,我会选择转,但家里有老人要照顾,我没必要转到乡镇,离家太远了。”她说。
以6岁为小学入学年龄推算,今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学生,对应的正是2019年出生人口。根据衡阳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,当年全县出生人口为12282人,而到2024年已降至5763人,仅相当于这一年普通小学毕业生10902人的一半左右。
让沈娜犹豫的原因还在于,她所在的学校在县里口碑较好,相比其他学校,受生源下滑的影响稍小一些。“近几年,村里的学生减少,一些村小被撤并,老师往镇里走,镇里的老师又往县里走。”沈娜说,她所在学校1965年左右出生的教师正陆续退休,部分缓解了教师过剩的压力。但她担心,随着这一波退休高峰过去及未来学龄人口持续下降,年轻教师的转岗压力会越来越大。她也打算在下次转岗考试中考出更好的成绩,看看能不能选到离家近的心仪岗位。
“和去年相比,教师转岗分流至事业单位的条件变得更加宽松,开放的岗位数量更多、质量更高,限制条件更少。”陈洋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总结。他原是衡阳县一所乡镇初中的教师,今年8月通过选调考试,转岗至县城的一家事业单位。
衡阳县实施教师转岗已有两年。根据衡阳县政府公开资料,2024年的选调考试中,一共开放100个岗位,2025年则翻倍,不仅新增县委、县政府等核心部门的岗位,还取消了40岁以下的年龄限制,不再限制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报考,也取消了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的报考限制。
促使教师报名转岗的,还有不断加大的政策压力。今年衡阳县发布的选调公告还提出,符合报考条件却不报名,或考试无成绩的教师,在教育系统内部竞聘落聘后,不得再参与全县其他事业单位选岗,也不再安排校内转岗。学校需做好动员,教师也应主动参加考试。未来三年,当地将持续拿出空岗选调富余教师,力争实现全县教职人员与编制的基本平衡。
衡阳县一位不愿具名的教师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透露,去年转岗考试报名人数少于计划,今年原本也不多。随着当地推行竞聘上岗制,有消息称,若最终在学校竞聘中落聘,可能会被调整到保安、食堂员工等后勤岗位,“一些教师担心‘聘不上’,才选择报名”。
衡阳县一位乡镇教师提供的文件显示,为推进富余教师转岗分流,衡阳县教育局规定代课教师、幼师与在编教师同等参与岗位竞聘。如果落聘,将转岗至短缺学科、安保、宿管等教辅岗位。如果落聘又没有转岗,则会进入待岗状态,接受为期一年的待岗培训,一年后再参加竞聘或转岗。连续两年待岗,第二年起不再享受奖励性绩效和年终奖;连续三年待岗,从第三年起仅发基本工资;超过三年,将按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》处理。
陈洋选择转岗的另一个原因,同样是当地近年推行的竞聘上岗,这是“县管校聘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所谓“县管校聘”,是指县级教育部门按一定原则对县域教师实行统一管理、按需配备,学校负责教师的聘用和日常管理,其初衷在于盘活教师资源,推动教育均衡发展。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善槐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介绍,各地实施“县管校聘”已有多年,但具体执行情况存在差异。分流富余教师的背景下,确实有人为规避风险,主动选择其他岗位。
陈洋所在初中从去年起试行类似做法。学校先聘请班主任,再由班主任聘任任课教师,但标准并不明确,受个人喜好影响较大。去年秋季学期,已有8年教龄的陈洋直到开学后才发现自己落聘了。
一度无课可上的陈洋被迫改教物理和生物,尽管他并没有这两门学科的教师资格,大学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,只能边学边教,每天要多花两个多小时备课。加上新班学生基础薄弱,工作压力陡增。今年春季学期,陈洋虽恢复任教原学科,但这段经历给他留下阴影,让他最终决定转岗至事业单位,不再承受这种不确定。
据刘晓安、沈娜和其他几位衡阳县教师观察,目前在他们所在的地区,将小学教师跨学段调配至初高中的情况还不太普遍,主要是通过选调转岗应对生源下滑。而在湖南其他一些地区,跨学段调配启动得更早。
9月6日,有网友在湖南省委宣传部主管的红网“问政湖南”留言,咨询娄底市新化县中小学教师转岗分流政策。9月12日,新化县教育局在该平台回应称,近年出生人口急剧减少,小学入学人数下降较快,部分小学教师已出现富余。县里已着手分流,一部分外地籍教师调至外县市,一部分持有初、高中教师资格证的小学教师转岗至初高中任教。至于分流至其他事业单位的安排,新化县教育局回复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称,“教师分流转岗行动仍在探索阶段,不便接受采访”。
在湖南省会长沙,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流入,规模较大的小学还没有感到生源压力,但也已开始布局。柳然是长沙某小学的老师,其所在学校今年获评“全国文明校园”。他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未来几年,当地会将具备中学教师资格证、研究生学历的小学教师调配到初中。“学校领导已和我谈过,让我做好2029年前后分流到初中的准备。”为了应对未来生源下滑,尽管大部分老师不愿意被分流到初高中,但学校也即将启动分流。
湖南省教育厅在8月28日发布的《关于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建议的答复》中指出,2023年起,为了应对出生人口下降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学龄人口变化,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州、县市区制定本地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,统筹考虑撤并学校教师分流问题,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。未来,省教育厅将根据各学段生源总量和城乡分布变化,“一县一策”编制基础教育资源规划,适度超前推进学校撤并改扩。
刘善槐长期关注人口变动下的教育资源动态调整。他总结,从目前地方探索的实践来看,教师转岗主要有三类:一是转向非教育教学岗位,从事后勤或辅助性工作,“在寄宿制学校,一部分富余教师可以转为生活教师,既能缓解生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,也能减轻专任教师的额外负担”;二是通过选调等方式,进入教育系统之外的事业单位;三是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,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种,涉及教师队伍稳定与劳动权益,教师总量富余并不足以成为辞退在编教师的理由,各地推行退出机制时须格外谨慎。
“不同于转岗分流,跨学段调配是另一种概念。”刘善槐解释,后者针对学龄人口“排浪式”波动引发的学段间师资错配。当前,学前与小学阶段的学龄人口规模缩减,总量超编但结构性紧缺,难以有针对性地补充新教师;中学仍处于“迎峰—渡峰”的过程,师资需求将经历攀升和回落的态势。他认为,湖南面临的问题,也是许多中部省份的共性挑战。
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唐智松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分析,选调转岗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流过剩的中小学教师,只要其他事业单位的编制受政策约束,这种方式并不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。他认为,转岗不应被制度化,而应由教师自主选择,是继续留在教育岗位,还是转去从事其他工作。
从全国来看,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董事长马学雷认为,湖南是学龄人口下降较快的省份,也是教师转岗分流推进较早的地方。未来,转岗分流将常态化,规模也会越来越大。“对教育者来说,最好的‘铁饭碗’不是编制,而是能力本身。”他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。